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支持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全省众多的省级开发区中独此一家。
江苏新沂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
一年左右的时间,三次重大机遇纷至沓来:
——2020年12月,徐州市出台《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新沂被定义为徐州副中心城市,全面融入徐州都市圈,将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2021年8月,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新沂要“打造徐州第一工业县”,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进程中贡献新沂力量;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明文支持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沂市委书记陈堂清告诉记者,之所以受到中央部委和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垂青,是新沂市近年来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延伸延展,持续做大做强的题中之意,更是新沂市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助推新沂区域中心建设的自然结果。
陈堂清豪情满怀:“是机遇更是挑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夙兴夜寐、只争朝夕,全力推动新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贡献新沂力量,书写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沂答卷!”
新沂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确定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新沂位于京沪、新亚欧大陆桥两大通道交会处,“一带一路”、沿东陇海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此叠加,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如何将传统的区位优势放大效应,凸显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新沂市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功之路。
一
12月17日上午8时30分许,新沂棋盘通用机场,一架瑞士皮拉图斯PC-12NG型飞机腾空而起,冲向云霄,飞向镇江大路机场,标志着新沂—镇江—黄山航线首航成功,新沂通航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航线的开通将新沂、镇江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到50分钟,使新沂至黄山及皖南的通达时间缩短至2.5小时,将极大地促进地区间文化、旅游、人才和资源互通交流,完善江苏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结构、带动区域交通发展。同时,航线的开通丰富了新沂及周边群众的出行方式,对全面构建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意义重大,也为新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了空中通道。
二
12月9日下午5时许,虽临近傍晚,新沂港仍人来人往。堆场上,一座座大型标箱码放整齐。泊位前,满载木薯的大型货轮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正慢慢靠岸。
新沂港总经理王森告诉记者:“新沂港不但为南货北上、北货南下以及苏北、鲁南等周边货物周转提供保障,也成功吸引、集聚了一批临港偏好型产业项目落户新沂,实现互联网+物流、制造、商贸的联动发展,成为新沂两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重要增长轴,形成新沂市未来新的增长极。”
新沂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韩文介绍,新沂港区总投资9亿元,开挖疏浚20多公里二级航道,把京杭运河直接引入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实现了新戴运河与京杭运河、徐宿连运河的互联互通,成为徐州亿吨大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枢纽内河航运中心初步建成。临港偏好型企业将大大受益。
长期跟踪研究区域发展的江苏师范大学罗栋梁教授指出,如果把新沂通航看作是新沂市委市政府“无中生有”补空中短板的话,那么新沂港则是从小河汊到现代港口的蝶变,自此可通江达海,实打实的“从小到大”“借河出海”,新沂航运产业、临港产业将日益强大。
三
如何由要素走廊转化为经济走廊,由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新沂推出一系列亮眼的举措:新戴运河南连骆马湖、西接京杭运河,新沂通过实施“四改二”工程,把京杭运河引入腹地,2000吨级船舶直通开发区,形成8公里运河岸线和产业带。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无缝连接的高速路网,成功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临港偏好型产业项目落户。
近年来,围绕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新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50多项事关新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不断深化建设港口、高铁、通航、公路、铁路“五大枢纽工程”,向东重点对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向西深度融入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向北积极链接临沂商贸物流,向南联动宿迁产业,形成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合作新格局。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交通优势,“小县城、大枢纽”正日益变成现实。
新沂市委书记陈堂清多次强调,要紧扣“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定位,牢牢抓住重大交通枢纽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做优做强载体功能平台,加速集聚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一定要把要素走廊转化为经济走廊,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切实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
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沂把准脉、定好舵,新沂前行的道路愈发清晰、愈加坚定,110万新沂人民沂沭河畔唱“大风”!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