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新春的暖阳,位于江苏省新沂市时集镇敬元村的稻米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加紧生产,赶交订单。收来的稻米被送进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正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输出,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主要生产南粳系列稻种,使用骆马湖水自流灌溉,咱这里稻米做出来的米饭香糯可口,粒粒分明。”新沂市时集供销合作社主任张大鹏向记者介绍道。
时集镇地处新沂市东南,主要发展“两水”产业,北有水蜜桃,南有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这里土质肥沃,加之灌区水源主要引自骆马湖水,种出的大米口感极佳。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时集镇创立了合作社,集有机种植、土地托管、粮食收储、加工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于一体,实施“公司+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合作社成立以来,不仅带动了周边水稻区和小麦区粮食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
敬元村村民刘新荣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主要负责操作机器,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收入够补贴家用,还不用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和以前的日子相比,现在过得舒适又踏实!”
2020年,新沂市时集供销合作社主动求变,为推动时集稻米产业向品牌化发展,联系专业团队重新设计了大米的包装。新包装结合时集剪纸等地方元素融合中国红,将“时集”谐音“时吉”,取意“天时地利,大吉大利”。产品主打5公斤和2.5公斤小包装,在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商超全面铺开销售渠道。
“小包装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方便运输、保存和退换货,新包装使用以来,我们的销量显著提高。”张大鹏说。
近年来,时集镇立足农业多元化发展,深化农耕文化宣传,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时集稻米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品质标准化、可追溯化,打造地标性“两水”新名片。
下一步,时集镇将着力打通时集稻米从健康种植到市场消费的完整服务链,构建稻米生产、加工、销售、认耕及旅游相互促进的新运作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让乡村“兴”起来。
新沂融媒记者:孙子焱 陈小凡 通讯员:韩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