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珍惜农业文化遗产 传承农业文化精髓

2022-07-27 15:52:56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高度评价了农业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并科学阐释了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方法与路径,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淋漓尽致体现在保护共同农业遗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中。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文化占据核心地位,民以食为天,让农业文明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农业文明中的核心,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是人类农耕社会中探索自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珍惜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愿望所向,也需人类共同之举。

珍惜农业文化遗产,要认清其特殊性。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鲜活”的存在,虽然它们诞生在过去,但时至今日依然在田间地头出现,仍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生产重要组成和主要经济来源。从南京高淳相国圩水利系统到新沂-邳州-沭阳古栗林栽培与文化系统,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生生不息农业文化遗产,对它们的珍惜就是对它们的不浪费。应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挖掘其历史人文价值,推动活化利用、活态传承,让农业文明重焕生机、历久弥新。

珍惜农业文化遗产,要认清其综合性。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单一农业的范畴,具有农业经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更具有自然属性、物质文化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属性。例如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将持续1300多年的稻田养鱼史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瓯江彩鲤充分融合,贴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双重标签,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的珍惜就是接续传承和创新。

珍惜农业文化遗产,要实现其共享性。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耕种生产的记录,更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直接体现,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也都有农业文化遗产。珍惜农业文化遗产,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不断调整,通过物色物种资源、优良生态、浓郁民俗和田园景观的多重方式,将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壮大为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和特色食品,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逐渐走出一条珍惜保护和综合利用的多元化道路,赋予农业文化遗产全新的时代使命。(李晨)

来源:中国徐州网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