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此次两会代表们热切关心的问题,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开创“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局面。
建设乡村文化,让乡风“淳”起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释放农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的主体性,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涵养淳朴民风,构建精神家园。通过群众参与,提升主体性,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强化组织引领,让管理“活”起来。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村级党组织应积极转变服务创新方式,搭建平台,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培养乡土人才,让人才“动”起来。促进人才智力资源向乡村地区集聚,可以“引外援”,可以“借外力”,但也要注重培育和聚集乡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相比,乡土人才成长于民间,他们对农村和家乡有着更为浓厚的感情,更强烈的脱贫意愿,他们更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更要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将辨才识才的眼光放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兴、农民富、乡村美散发最值得珍视的“乡土味道”。在时代洪流中,在新的征程中,唯有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留住每一个人心中的美丽乡愁。(庄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