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当前,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国外生产和需求遭受全面冲击。党中央审时度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必然选择、明智之举。
扩大内需必须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多点开花向组团联动转变。不断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机制,让土地、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
扩大内需必须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活力最直接的表现是供给的输出。而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满足、引领需求,供给才是有效的。因此,市场主体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市场供给。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低效、低端供给,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抓住信息技术的红利,强化数字赋能,加强研发创新,创造新业态、新模式。当下,传统制造业焕发出的新气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孕育出的新生机,正是各类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消费新需求的见证。
扩大内需必须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居民消费能力。民生连着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其背后是一个个勤劳的劳动者,也是一个个有着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政府深刻认识到这其中的内在逻辑,不仅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还不断完善政策,帮助广大劳动者提升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同时通过税收、医保等领域改革,优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扩大内需必须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建设惠民项目。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投资领域改革,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让政府投资更多的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喧闹之下更需定力”。打开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制度性、结构性的战略安排,释放中国市场的潜力,共同探索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中国经济韧性强、基础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内生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定能化危为机,抓住发展的主动权。(杜鹏)
来源:中国徐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