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之年的两会,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成为“时政热词”的特殊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主题却并非这些年度“特别任务”,而是一个指向当前所有问题之“本源”的词汇——“人民”。
“人民”,是特殊之年特殊两会的逻辑重心。在官媒播发的2000余字消息稿中,“人民”出现28次。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先提“人民”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消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习近平总书记厚惠民生,常暖民心,真是“但愿苍生俱饱暖,句句透着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疫情严重的湖北武汉,一位8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身边10来个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
今年两会,有一项特殊安排,犹显“人民”的分量。当最高权力机关和政治协商机构年度政治会议开幕时,均有一个环节——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1分钟。在这里,“人民”既是表达尊重的主体,又是被尊重的对象。
突出“人民”,意味着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
两会中的“人民”印迹,也在印证着“从人出发,以人为依归”的逻辑。“人民”,是特殊之年中国抗击疫情的价值标尺。在这次重大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被认为是中国面对疫情冲击始终秉持的价值标尺,不惜代价救治患者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中国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位患者,保障更广泛人群的安全和健康,体现了他处处为民着想,殷殷厚民情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体现在尊重全社会的抗疫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自觉配合疫情防控的广泛人群“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他赞叹并感谢“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武汉人民。
以人为“价值标尺”,在保障“最大多数”和“每一个人”这两个维度上追求统一,显示了抗击疫情的中国态度。
“人民”,是特殊之年中国发展的着力导向。面对特殊之年,民之所需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决策部署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的重要发力点。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的实践,正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最新注脚。
来源:中国徐州网 作者:王敏力 编辑:杨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