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沂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更新农田水利,推广精准灌溉,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高产。
一大早,在阿湖镇芦湖村一处田地里,村民郇海娟正在与农业专家查看水稻育秧的生长情况,做好田间监测。而早在几个月前,这里的土地还无人问津,如今荒地变良田,不仅发挥了它的价值,还成为老百姓的丰收田。
“我们这个去年流转土地的时候有些人都不敢包,我们听说要建设灌溉农田的基站,包了300亩地尝试一下,现在基站建得正合我们心意。”郇海娟笑着说。
这座穿着“土黄”色外衣的就是去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巨峰站,它的“到来”不仅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还给村民们发展特色农业吃了一颗定心丸。郇海娟告诉记者,过去都是雇人浇地,一人一天最多浇10亩,现在是农田灌溉,一天就能浇完所有地。
“这个基站修好,已经投入使用,我们家这块育苗是三亩多,育苗育的小秧够栽100多亩地,还有别的地块儿育苗正在成长,等到我们小麦收割完毕,我们就可以栽。”郇海娟告诉记者。
如今,家家地里都建有灌溉管和排水管,既不用担心地旱,也不用担心地涝,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民生“福利”。目前,阿湖镇芦湖村已新建3座泵站,硬化道路14000米,修建防渗渠17000米,覆盖全村耕地面积4500亩。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在芦湖村的田野间正徐徐展开。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芦湖村已经达到了全覆盖,小麦、水稻后期生长得到了保障,跟我们农林农田林网一些配套设施旁边栽植了树木大概4500余株,为我们芦湖村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保障,村集体收入比以往提高20%,每年能新增10万余元。”芦湖村党支部书记陈亚南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民生工程。一直以来,阿湖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把更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截至目前,阿湖镇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万亩。
而阿湖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我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注重综合配套的保护和提升,注重推进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已建成的项目区配套完善林网、渠网、路网,农田灌排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沿湖优质稻麦产业、沂西优质粮菜产业等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赵夫利对记者说:“2021年度我市建设高标准农田6.1万亩,涉及阿湖、高流、棋盘、马陵山等7个镇(街道)23个行政村,经过所有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当年任务当年完成,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土地流转,同时积极促进了村集体增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在做大做强优质粮油等四大产业集群的同时,以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连片发展,大幅度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四个1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规模开发项目区,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9.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0.44 万亩,计划总投资2.8 亿元,亩均投入由之前 1750 元提高到 3000 元,将使我市10个镇(街道)38个行政村农民群众受益,我们将继续严格项目管理,为我市乡村振兴事业增砖添瓦。”赵夫利接着说。
记者:伏恒江 王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