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沂

暖心!一群新新沂人的特殊“生日会”!

2020-12-23 14:12:21

一个又长又厚的蛋糕

一群特殊的“新新沂人”

一个用爱与温暖守护的爱心群体

……

12月18日

47位“新新沂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图片照料中心人员为救助人员分蛋糕 王耀 摄

12月18日早上5点多,江苏省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岩就再也睡不着了。记挂着当天要给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47名受助人员集体过生日,他要早早起床做些准备。

天刚蒙蒙亮,王岩便给站里的工作人员兼司机祁高见打了一个电话,让他提前把车准备好,等商户一开门,就去订蛋糕、拉棉衣棉鞋和棉被。

王岩他们要去的蛋糕店离单位不远。因为过生日的人比较多,王岩特别叮嘱店老板要做一个长方形的蛋糕,又大又厚,上面用水果和鲜花点缀,中间用红色的奶油写上两个大字“新沂”。


图片

47位“新新沂人” 的蛋糕 王耀 摄


从蛋糕店出来,他们开车新港商贸城。在这里,王岩找到了常去购买棉衣棉被的那家店。这里出售的棉衣棉鞋和棉被质量很好,但王岩还是仔细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等这一切事情都做完,已经快10点了,王岩和祁高见开着车子出了城,一路向东南方向的时集镇奔去。

时集镇地处新沂市区东南,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以下简称照料中心)就设在这里。照料中心是在时集镇里一家养老院的基础上改建的,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平时大门紧闭。


图片

受助人在就餐 王耀 摄

戴上口罩,记者随王岩一同走进照料中心,挂在左边墙上的“照料中心救助托养人员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丁新和、丁沂纯、丁沂江,李新城、李新富、李新山……”,一张张照片看下来,一个个名字读下来,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多人为何都是同一个姓?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为何都是“新”或“沂”,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故事?


图片救助托养人员信息 王岩 摄

原来,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照料中心,照料的都是长期滞留在新沂的流浪乞讨人员。为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从2020年3月开始,新沂市民政局将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站超过三个月的53名流浪乞讨人员,以特困供养的方式一次性落户安置、集中供养,其中,安置在照料中心的有47人。也就是说,这53人原本无家可归,如今都是有名有姓的新沂人!


图片

为受助人采买物资 王耀 摄


在民政救助体系里,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脆弱、最边缘的一个群体,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他们,需要做到“救助常态化、照料规范化、寻亲持续化”。

王岩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之后,救助站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检查和身份登记,发现危险人员,报给公安机关;发现患病人员,送到医院救治;能说清身份的,送回原户籍地;不能说清身份的,在公安机关协助下,通过在网上发布寻人信息、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方式,积极为他们寻找亲人。


图片受助人员在就餐 王岩 摄


三年来,新沂市已成功寻亲137人次,护送返乡59人次,滞留人员由原来的75人减少到53人。

然而,最后剩下的这53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和精神障碍,大部分在新沂滞留超过三个月,最长的已有五年时间。

“你知道‘犀利哥’吗?当初送到救助站的人,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衣不遮体、头发脏乱、神情呆滞,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和现在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王岩这样描述着。


图片受助人员在院里晒太阳 王耀 摄


时近中午,阳光甚好,受助人员三三两两地在院里晒太阳,还有的坐在宿舍前面的长廊里听音乐。

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忙碌了起来。他们有的张罗着为受助人员换上新衣和新鞋,铺上崭新的棉被,有的抱来劈柴,架起铁锅,要为他们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图片

为受助人包饺子 王耀 摄

中午12点,开饭时间到了,蛋糕也早已摆放在桌子上。身着新衣新鞋的受助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或搀扶下走进餐厅,像小学生一样,围坐在一张张餐桌前。看到眼前的蛋糕,他们虽无法表达,脸上却带着一丝惊奇。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吃过蛋糕,更不明白吃蛋糕是什么意思,有的直接伸手把奶油涂到了脸上。

然而王岩却清楚,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这块属于全体新沂人的蛋糕,分量有多重,这场特殊的生日会,多么有意义。

图片

绘制生日蛋糕 王耀 摄


因为,全面奔小康,一个不能少,既要带上“他”,也要等着“你”!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