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工作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重大工作任务。
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用好河湖长制这一重要抓手,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因河施策、系统治理,依法管河、长效管护”的原则,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源地保护、水景观塑造、水资源管理等重点任务,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营造出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良好生态局面。
压实责任 健全机制
水污染治理“有名有实”
河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田”。新沂市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行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制,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的河湖管理体系,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着力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落细。
河湖长全面履职。一条条清澈见底,岸绿成荫的河流,离不开各级河长们的日夜巡护。新沂市始终坚持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破解“水难题”的金钥匙,抓住责任制这一河湖长制核心,强化河湖长属地管理责任和相关部门责任,1075条河流均已建成了由省、市、县、镇四级河长巡河护河的治理体系。
联动协作凝聚合力。建立健全总河湖长牵头抓总、各级河湖长积极响应、相关部门迅速落实的上下联动机制,形成了河湖管理保护合力。加快建立“党政主导、河湖长领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河湖长制社会治理结构,共培育河湖库民间河长、监督员和志愿者队伍1300余人。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全流域综合执法协作,全面加强涉河涉湖违法行为处置力度,有效提升了对重点区域、敏感水域执法监管力度。
在此基础上,建立“河道长+水务长+检察长”三长工作模式,通过协作机制的建立和案件的办理,积极助力河湖水生态环境提升。2020年,新沂市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9800余人次,调度、带动近1万人参与河湖管护,河长签发交办单350件,催办单180件,督办单112件,一大批涉河涉湖突出问题得以解决。
督查考核精准有力。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新沂市结合河长制工作实际,在全省率先将河长制工作列入新沂市政府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减分项,通过政府考核手段,进一步推动该市河长制工作更快、更好完成。
为破解河湖日常管理短板,新沂市河长办建立健全“四不两直”监督检查和暗查暗访机制,深入排查一般性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加大追责问责力度,综合运用责令整改、通报批评、约谈、党纪政务处分等方式,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倒逼各级河长履职尽责。
全域整治 因水制宜
水环境改善“有声有色”
水环境,事关百姓福祉,亦关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新沂市坚持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全方化、系统化推进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
“两违三乱”整治全面深入。整治过程中,新沂市全面落实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三单”制,针对一些难点案件、重点项目、倾向性问题,及时协调指导属地办理、解决。不定期组织“回头看”,坚决防止违法违规问题反弹回潮。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将整治范围由大河大湖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增量。
农村污水治理持续攻坚。新沂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等工作,坚持以生活污水、河道疏浚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镇村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近两年,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70个,投资1.5亿元实施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超过60%。
退圩还湖工程成效明显。2020年9月,投入7.36亿元实施骆马湖退圩还湖工程,该工程的实施,能够恢复骆马湖自由水面4万亩,增加有效防洪库容1.1亿立方米,增加兴利库容0.77亿立方米,对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维护湖泊健康生态,保障该市经济社会与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退圩还湖工程已全面动工,形成了自由水面3.4万亩左右。
以水为美 因河施策
水景观打造“有模有样”
河流是城市的颜面,水是流动的风景。新沂市坚持将水体治理与岸线绿化美化、环境塑造相结合,进一步彰显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特质。
精心打造城区水环境。新沂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引领,融入“海绵城市”和“双修”理念,精心打造10公里“城市水环”及15公里泛水环,打造城市“清风绿廊”,形成8平方公里城市“绿肺”;大力实施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提升、沿河污水截流等工程,“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大力实施生态廊道造林行动。新沂市按照“生态优美、产业绿美、生活甜美”目标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水系河道治理,串联散落的水林田湖,融合生态、人文、景观立体式发展。
加快推进“一地一策”样板河道建设。新沂境内水系较为发达,中沟级以上河道达1075条,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新沂市结合河流条线与镇域板块相结合的实际,系统做好全域水系治理,打通了山、水、林、田、湖间的“关节”和“经脉”。昔日脏乱差的“龙须沟”,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作者:苏远阳
供图:新沂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