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信用信息
所谓公共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物管理职能的组织以及公用企事业单位(信息提供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或掌握的、可用于识别商事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信息主体)基本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2、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出具的记录您过去的信用信息的文件,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它可以帮助您的交易伙伴了解您的信用状况,方便您达成经济金融交易。
个人信用报告是个人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记录个人借贷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既有按时还款的正面信息,也有不按时足额还款的逾期信息。目前,个人信用状况主要记录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本人提供查询。
3、怎样维护良好信用记录?
维护好良好的信用记录,个人应做到几点:一是如果有贷款、信用卡,要记清还款日期,做到按时、足额还款。二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负债。三是在银行申请贷款、信用卡时准确填写申请信息,信息有变化及时通知银行。四是如果发生逾期,应立即把欠款还上。征信系统中的逾期信息自还清欠款之日起保存5年,5年后将删除即不再展示。五是定期查询信用报告,主动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每人一年有两次免费查询机会,如果发现信用记录有问题,应及时提出异议以便得到纠正。
4、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防止征信受损?
妥善保管身份证件及复印件;对外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注明用途;保管好信用报告、不随意乱放,不提供给他人使用;保管好互联网查询信用报告的用户名、密码;不把身份证借给他人、乱扔信用报告;不在公共网吧、使用公共WIFI查询、保存信用报告。
5、征信三大误区
误区一:欠款还上后,污点自动消除
除非银行没有上报你的逾期行为,否则一旦记录到央行,就算后期还清账单,不良记录还是存在的。因为记录银行没办法删除,央行更不会帮你删除。只能是继续保持良好的记录,用新的记录覆盖之前的污点。如果销卡,你的不良记录会停留在最前面。持续良好的使用,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误区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越多,申贷越难
在个人信用报告中,查询记录包括了查询日期、查询操作员、查询原因等内容,也是银行重要参考项,若查询记录过多,确实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信用评定及放贷。不过需要解释的是,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原因分为本人查询、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后管理、贷款审批、异议查询等。其中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款审批按风险要素看可以属于负面类。这类查询记录过多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本人查询不算在内。央行规定,每人每年有两次免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权限,从第三次开始收取服务费。
误区三:征信可以“洗白”
“只要两万五千元,就能洗白个人征信记录。”如此充满诱惑力的描述,在各个论坛不难见到,难道个人征信真能认为操作删改?事实上,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平台的系统是无法人为操作和删改的,因此不存在“洗白征信”的说法。
而且“洗白”属违法行为,但很多人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为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除此之外,非法中介还有可能套取办理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售卖或者非法利用。